台灣房市漲跌|從2016成交低點到2025政策轉折,看懂歷史軌跡

台灣房市漲跌|從2016成交低點到2025政策轉折,看懂歷史軌跡

台灣房市漲跌|從2016成交低點到2025政策轉折,看懂歷史軌跡

近十年來,台灣房市經歷了從冷凍期到爆量熱潮的劇烈變化。從2016年成交量創新低,到疫情期間熱錢湧入、房價飆漲,再到2025年面臨政策與人口結構的轉折壓力,本篇將帶你完整回顧台灣房市的漲跌軌跡,解析誰在這波行情中賠了錢、誰又能真正危機入市,把握轉折獲利。

從熱到冷,台灣房市10年歷史軌跡一次看懂

台灣房市漲跌|從2016成交低點到2025政策轉折,看懂歷史軌跡

從2016年低迷到2025年泡沫壓力浮現,台灣房市這10年間可說是走了一條極度戲劇化的路線。成交量起起伏伏、政策一再轉向,投資人與自住客一不小心就容易買在高點、賣在低點。若你錯過了這些關鍵時刻,現在就一次帶你回顧這段歷史,看懂背後的漲跌邏輯,才不會再一次陷入輪迴。

2016成交量跌破24萬戶,房市進入冷凍期

2016年被稱為「史上最冷」的一年,根據統計,全年房屋成交量僅約24萬戶,創下近年最低點。那時候房地合一稅剛上路,加上高房價壓力,讓市場全面觀望,買氣急凍。房價也出現明顯鬆動,台北、新北、中壢等區域開始出現價格回跌情形,是房市真正「跌得下來」的少數時期。

2019~2021熱錢湧入,疫情+QE讓房市大噴發

疫情爆發看似對經濟不利,卻意外讓房市迎來大噴發。全球央行狂印鈔,美國實施史上最寬鬆的貨幣政策(QE),資金四處尋找出口。台灣因疫情控制得宜、政經穩定,被大量熱錢青睞,房市瞬間轉熱,房價一路飆升。不只是六都,連台南、高雄、中南部的蛋白區也大漲,有人戲稱是「全民炒房時代」。

2022開始反轉,預售限售+限貸引爆信心危機

漲多必跌。到了2022年,房市轉折訊號開始浮現,央行四度升息、政府陸續推出預售屋禁轉售、平均地權條例等限縮政策,市場投資信心大受打擊,過去靠預售轉手賺快錢的玩法被封殺,大量投資客急於脫手,但接棒者明顯減少,房市成交量迅速滑落。

2023~2024新青安政策刺激短暫買氣

眼見房市急凍,政府於2023年推動「新青安房貸」,利率僅1.3%,還提供貸款額度與還款寬限期,確實吸引不少首購族進場。不過也有專家指出,這類政策雖能短期支撐買氣,卻也讓房價下不來,讓年輕人一進場就背30年債務,實際效果與副作用仍存爭議。

2025關鍵年:升息+人口負成長,壓力浮現

到了2025年,國內外環境同步轉變,美國停止QE、台灣進入升息循環,加上出生率低、人口負成長壓力加劇,房市結構性問題浮上檯面,市場開始出現賣壓,尤其空屋率高的蛋白區、重劃區、非自住型產品首當其衝,這一年很可能成為決定未來5~10年房市走向的關鍵拐點。

不是每個人都賺錢:這些人最容易在房市中賠售

台灣房市漲跌|從2016成交低點到2025政策轉折,看懂歷史軌跡

台灣人普遍相信「買房不會賠」,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?過去幾年的房市榮景下,許多人在高點盲目進場,認為房價不會跌,結果一跌就是幾百萬。有些人是投資錯判、有些是資金控管失衡,更多人則是對區域發展預期過度樂觀。以下這五種族群,就是最常在房市中「買貴、賣低」,最後只能賠售出場的典型代表。

短期投資客:預售屋轉手卡死、資金斷鏈

過去靠預售屋轉手賺價差的投資客,在2022後幾乎全軍覆沒。政策限制轉售、加上交屋時必須一次付清尾款,讓許多原本預期「賣掉就好」的投資人措手不及,不少人找不到接手者,只好自備頭期+貸款硬著頭皮撐,最後資金周轉不靈,只能賠售脫手,甚至轉為法拍。

高點進場自住客:誤信房價不跌,買貴又套牢

有些首購族在2021~2022年市場高點時進場,當時不只建商喊漲,連房仲都說「現在不買以後更貴」。結果進場後才發現房價回跌,手上的房子轉手還要倒貼價差與稅費。雖然自住不用賣,但心裡壓力極大,甚至影響換屋與人生規劃。

中南部過度供給地區建案持有人

許多中南部蛋白區、重劃區,在房市熱潮期間大量推出新建案,看似「CP值高」,但實際人口流入少、交通與生活機能跟不上,入住率低。建案一交屋就進入價格修正期,屋主若短期內轉手幾乎賠錢收場。加上周邊仍有大量新案推出,轉售壓力只會更大。

為投資而買的空屋持有者,租不掉又賣不掉

有些人「不為自住、也沒打算馬上出租」,單純是看好地段、期待升值就買房。結果沒人租、也賣不掉,還要每月繳房貸與稅費。這類空屋雖然外表風光,實際卻是每個月燒錢,尤其在升息或景氣轉弱時,成為資產負擔。

貸款水位過高,遇升息只能斷頭求售者

為了「擠上車」,有些人一開始就貸到極限,有人甚至透過多重貸款、自備款借來撐頭期。當央行升息、房貸利率從1%升到2%、2.5%,每月多出好幾千甚至上萬的壓力。收入沒跟著增加時,只能選擇賣屋止損。遇上房價下修,就只能認賠出場。

政策才是房價的方向盤,青安貸款反成雙面刃

台灣房市漲跌|從2016成交低點到2025政策轉折,看懂歷史軌跡

在台灣,政策一直是左右房價的關鍵因素。尤其「新青安貸款」一推出,雖然短期內成功拉抬了買氣,卻也在無形中讓原本該修正的市場再度「撐住」,甚至推得更高。這項利率僅1.3%、貸款額度放寬的政策,對首購族是一種幫助,但若缺乏房價修正與建案供給控管,就可能變成另一種泡沫的延伸。讓我們從幾個關鍵面向,看懂這場看似溫和、實則隱性的風險。

新青安1.3%利率吸引大量首購族進場

政府大打首購優惠牌,利率只要1.3%、寬限期最長五年,對剛需族群來說確實非常有吸引力。不少原本觀望的年輕人因此決定「趁機上車」,房仲業者也乘勢操作「錯過就沒了」的行銷話術,使得2023~2024年間,表面交易量略有回升。

建商順勢推高價格,造成價格虛高

買氣一來,建商當然不手軟。不少新案直接「預留青安利率」空間,把房價再墊高5%~10%,反正政府幫忙壓利息,民眾感覺壓力不大。結果原本合理的價格區間被抬高,建案售價虛胖、實價登錄一路創高,讓真正剛性需求反而買得更吃力。

房市沒有修正空間,年輕人背上30年負擔

因為政策支撐,讓原本應該出現的價格修正被延後。買在這個時機點的首購族,雖然成功「上車」,卻幾乎是用最高價買到人生第一間房。未來一旦房市進入整理期,這些年輕人將背負30年房貸,生活空間被壓縮,換屋或投資彈性更是嚴重受限。

房市表面熱絡,實際空屋率飆高

雖然有一波買氣進場,但大量新建案持續推出,人口結構卻逐年萎縮。內政部統計顯示,全台空屋數已破165萬戶。尤其蛋白區與重劃區「亮燈率」極低,根本沒人住,只剩買氣數字在撐場面。房市看似熱絡,實則虛胖。

政府難以同時壓抑炒作又鼓勵買房

這是政策最矛盾的地方。一方面政府喊打炒房、推囤房稅與限貸措施,另一方面又用青安貸款刺激首購族進場。結果就是價格沒跌、需求被提前消耗,一旦政策退場或市場再下修,承擔後果的往往是年輕買家與剛性族群。

進場時機決定一切,危機入市才是真正獲利關鍵

台灣房市漲跌|從2016成交低點到2025政策轉折,看懂歷史軌跡

買房不是有錢就能賺,也不是看人家買就跟著衝。過去10年台灣房市的歷史告訴我們,真正賺到錢的人,不是買最多、買最快的,而是買得對、買得巧的。想在房市中勝出,關鍵從來不是「買進這件事」,而是你何時、在哪裡、用什麼條件進場。特別是在市場動盪、成交量低迷、政策轉向的時期,更容易找到價格合理、談判空間大的標的。以下四個觀念,給認真觀望中的你。

買在房市低谷的人,才是真正的贏家

真正的贏家,往往是在別人恐慌、新聞唱衰、房仲都苦哈哈的時候出手。像2016年房市低迷時進場的人,多數都享有至少三成以上的增值。那時候沒什麼人敢買,但回頭看,反而是最穩當的進場點。

不是每一次「撿便宜」都是低點,需看政策與人口結構

要小心:價格看起來便宜,不代表它真的有潛力。如果是買在人口外移嚴重、空屋爆棚的區域,即使總價低,也可能長期賣不掉或租不出。所謂的「低點」必須結合政策風向、區域人口結構與產業支撐力,才是真正具價值的佈局點。

成交量縮時進場,能談到好價格

成交量往往比價格更早反映市場轉折。當市場冷清、仲介開始主動降價、買家觀望時,就是議價空間最大的時候。這時候出手,往往比熱絡時期硬搶還能買到更實在的物件,而且賣方願意讓利,談判籌碼更高。

觀察指標:空屋率、貸款負擔率、建案供需比

想判斷房市是否健康,別只看價格走勢。空屋率高=需求不足,貸款負擔率過重=風險升高,建案供給量爆炸=未來轉手壓力大。建議觀察區域內亮燈率、平均貸款佔所得比例,以及建案數與人口比,這些都比媒體新聞還誠實。

台灣房市還會跌嗎?購屋族常見3大問題解析

Q1:現在(2025年)還適合買房嗎?還會再跌嗎?

A:是否適合進場,重點不在「房價會不會再跌」,而是你買的區域、產品是否合理。若你選在高空屋率、供過於求的區域,即使價格再跌也難轉手;但若是自住需求明確、價格合理、生活機能成熟的區域,反而是逢低進場的好時機。

Q2:新青安貸款會不會助長房價繼續上漲?

A:新青安確實在短期內推升了市場買氣,也讓部分建商藉機調高售價。不過隨著升息壓力與人口紅利結束,政策紅利難以持續,未來房價走勢仍會回歸供需與結構問題,建議理性看待政策誘因。

Q3:怎麼判斷自己買的房會不會變成「賠售一族」?

A:可以從三個方向檢視:一是買進價格是否高於附近實價登錄太多,二是該區是否有長期供過於求現象(如重劃區、蛋白區),三是你是否以高貸款壓力硬撐進場。如果三項都中,那風險相對較高,建議保守處理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